天津美女教授:攻克海水淡化难题,一个成果为企业新增利润2个多亿
发布时间: 2020-05-20
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现在将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已成为现实,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盐碱水、淡化浓海水如何利用?天津科技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唐娜20余年专注相关研究,攻克了海水淡化的一个个难题,在技术研发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科学家,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且有难度的课题。"1995年,唐娜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有"盐业黄埔"之称的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前身)盐业化学工程系,成为该系无机化工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8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她一直从事海水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参加制定全国盐行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
在天津市日产1000吨淡水膜法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中,唐娜承接了海水初步预处理的研究。取水试验的地点往往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的海边,为搭上去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现场的顺风车,唐娜常常在寒风中一等就是个把小时,浑身冻透;穿着厚厚军大衣在严寒天气中调试设备、取样测试,经常忙到深夜才离开……经过两年的试验运行,唐娜团队突破天津渤海湾海水低成本初步预处理的瓶颈问题,为天津市膜法海水淡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2年,唐娜在科研中遇到一个难题:海水淡化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会发生化学反应,水发黄。要避免这种反应带来的水质影响,需要对海水淡化水做矿化处理,使海水淡化水的水质接近地表源水。为突破矿化难题,唐娜组织开展了海水淡化水矿化工艺系统研究,并在天津塘沽中法供水有限公司试验车间开展中试试验。天津海洋局找到她,希望她来做一个"天津市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试点研究"的课题。
唐娜一口应承下来,并迅速组建起包括技术人员、政策专家在内的技术团队。经过5年攻关,2017年,团队完成了海水淡化水矿化关键技术研究、天津市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试点研究相关的技术报告和结项报告,建立了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水淡化水矿化工艺,提出了至203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水配置方案,为天津市海水淡化水资源真正解决市政供水的瓶颈问题提供了路径。
近五年,唐娜教授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27项,其中授权5项,转让1项。主编教材3部,参加编写专著1部。在国内外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
其中,"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及制溴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获2016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一名),这一成果已在北方海盐区3家年产百万吨海盐生产企业推广转化,近3年,为天津多家企业累计新增利润2.25亿元。较海水进滩生产日晒海盐,以淡化浓海水制盐每吨盐节约土地近50平方米。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项、国际国内企业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数据均截止于2018年6月)。
别人看来琐碎枯燥的科研,在唐娜眼中却充满魅力,在她看来,钻研喜欢的领域、让科研成果造福社会,是很幸福的事,谈及未来,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缺水城市不再喊"渴"。
文章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天津科技大学官网